事前準備降低災損,也是對災難體系貢獻,花蓮大地震你知道怎麼躲嗎?

2024-04-06

這幾天大家都在關注地震災情吧,小編也有很多消防特搜的朋友投身救援了,既然小編沒有前往第一線救災,就來寫篇地震文談談小知識,讓大家為下次預先準備、減少傷亡跟損失,也算是貢獻點心力囉

台灣位處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板塊之間,地震大多都是從地殼錯動產生的震動,因此地震的範圍常常比較大,動不到就好幾個縣市有感,回顧台灣地震史,就屬1936年關刀山地震死亡人數最多,大約死亡3,200人,其次是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死亡人數2,400人,因此台灣人聽到地震通常不太會輕忽,一但發生了通常會立刻停下動作思考「要躲嗎?」

每次地震後,氣象局都會發布地震報告圖,以這次花蓮大地震為例報告圖寫著規模芮氏7.2地震,各地震度分別是花蓮縣和平6強、宜蘭市5強、桃園市5弱、台北市5…

在看這張圖的時候要區分成「規摸」、「震度」來解讀

規模就是震央釋放的能量,單位是芮式,但震波跑到每個地方都會產生不同程度搖晃,因此中央氣象局會透過地動加速度以及3個向量的合成震波,來運算各地的震度並自109年起新增為10等級,包含0級(無感)、1級(微震)、2級(輕震)、3級(弱震)、4級(中震)、5弱(強震)、5強(強震)、6弱(烈震)、6強(烈震)、7級(劇震)

由於地震是大規模災害,發生的位置就在大家腳下,除非你能離開地球表面,否則要跑也沒地方去,因此,地震最後會造成多大的災害,通常跟強度、地形、天候、時間這四大因素有關地震規模越強且發生的位置越表淺,搖晃當然越大,而地形鬆散或呈現軟質,則震波傳導的幅度就會越劇烈,地震發生地若遇到下雨,也會造成土石鬆動或土石流,加劇地震的危害

不過小編覺得最關鍵的應該是時間

因為地震最大受傷機轉與結構倒塌最相關,這時若有群聚狀況就很容易造成「死傷一片」,例如深夜地震傷亡可能會以住家為主,白天地震則學校、辦公場所、觀光景點、交通設施的傷害嚴重度就會偏高,像這次花蓮大地震雖然造成大量地受困跟傷亡,但小編覺得,所幸發生時間是連假前一天,否則花蓮這觀光勝地,無論民宿飯店、山區或道路絕對都是滿載,土石崩塌下來可就不是一兩台車被落石砸毀,而是…一整排車都被掩埋,傷亡也不會只有今天看到這個樣子了

地震會弄出這麼多問題嗎

地震屬於大規模地域性傷害,用遊戲術語來說就是全體技,地表上的任何人類及物件都有可能在過程中損傷,在自然環境裡免不了會有山崩或海嘯,像這次花蓮大地震的山崩狀況就特別明顯,另外陸地上的建築物則更會在災害來臨時被嚴重破壞,這又與建築物本身是否為耐震建材及建築位置是否位於活動斷層帶有關,有時則是因為土壤液化而造成支撐性不足使建築倒塌,另建築物當然更包含大家賴以為生的水庫設備,除此~還有一部分災害是來自人類生活,像是地震導致瓦斯管線及水管破裂,前者可能導致火災,後者則可能在火災當下造成缺水使得災害難以搶救而更加延燒

雖然財損發生心很痛_但人亡時心更痛

我們最不希望災害中發生人員傷亡,畢竟財物損失可以賺回來,人的損失就一去不覆反了,地震造成的死亡可以分成「立即」、「快速」、「延遲」三大類,如果是頭部或軀幹嚴重組織傷害或是大量出血都會造成立即死亡,而被壓迫產生呼吸、呼吸、休克等問題則可能會快速死亡(時間約數分鐘到數小時),若是受困導致生存困難,引發高低體溫急症、脫水、營養缺乏、壓傷症候群、傷口感染等則算是延遲死亡(時間約數日到數週)

即使沒有死亡也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傷害,像是擦挫傷、扭傷、骨折,這類傷害大約佔了60%,其餘像是嚴重頭部、頸椎、軀幹、器官傷害則大約佔了40%

遇到需要脫困的傷患,小編想特別提醒的是要在脫困時同時注意擠壓傷症候群,因為傷患長時間受困、組織肌肉遭受擠壓後,壞死的肌肉會釋放肌球蛋白,而這些肌球蛋白在組織受困被擠壓,等脫困時組織突然恢復血液循環,就會把肌球蛋白帶到全身去並造成嚴重腎衰竭,重則當場死亡、輕則要洗腎才能解決

地震發生後一定會有醫療及搜救團隊進駐救援,這時救援順暢關鍵通常與當地資源是否充足、社區運作是否保持完整有關,如果社區已經受到嚴重破化而失去功能時,則團隊將需要自備資源並建立臨時功能站,像是野戰醫院、災害應變指揮所、後勤物資管理中心、災民收容所、遺體集中處等,才能在現場形成基本民生、公共衛生、救災重建運作機制,否則可能連把傷患送到當地醫院,都會發生連最基本處置都無法完成的窘境

話說,事後應變絕對比不上事前準備,擁有防護知識及相關物資準備,都有機會在地震發生時盡可能地降低傷害,小編建議

  • 地震發生前

要先準備災難包(詳細請在粉專搜尋關鍵字Go_Bag),若家裡有大型家具也建議先與牆面做固定,並與家人規劃好逃生路線、集合點,以減少家人失聯時被誤認受困在屋子中的情形

  • 在地震發生時要不要逃呢?

這問題連小編的同事都在問,跟大家說~最新的避難方式就是找個堅固掩體「趴下、掩護、穩住」,因為地震當下無論快跑或慢走,都可能因為搖晃而摔倒、撞傷、滾落樓梯,並產生大小不一的傷害(根據統計發生率約3成),包含路途中被掉落物砸傷、被破掉的門窗玻璃割傷,想想這些傷害的發生時間都是瞬間,而你逃跑的時間往往要數十秒以上,想靠跑快一點來避免發生上述狀況的機率非常低,因此,不如就地掩蔽來的有生存機會,當然會有人說,花蓮某早餐店的人通通都跑出來了,小編只能說,那是因為大家都在一樓,距離出口很近才有拚搏機會,像小編住在6樓光「快跑」到平地就要至少20秒以上,而在搖晃的樓梯中奔跑,小編覺得滾下去的機會比平安抵達1樓還高出很多啊!!!

  • 地震發生後

建議快速檢視屋內災損,短時間先看看有沒有家人受傷、有沒有未關閉的瓦斯爐,即時處理已經發生的災難,若災害看起來相對穩定了,就檢查房子結構是否損壞,假設有的話就通報相關部門後疏散到空曠地點,以避免餘震來時房屋倒塌,如果可以的話請簡短使用通訊軟體向家人報平安即可,但請勿長時間佔線使用,因為這時候可能會陸續有災情傳出,並湧入大量報案電話,如大家都在電信線上,則可能導致電信頻寬過載而使傷患無法順利打通報案電話(就像跨年晚會倒數完那一瞬間,電話都滿線打不出去一樣)

簡單說,大家在地震來之前多吸收一些知識,多進行一分準備,就有機會在地震發生時降低損害,想想除了利己,也對救災救護人員產生重要貢獻喔